亮点成果
2019
  1. 朱日祥、徐义刚通过综合分析与研究, 揭示了西太平洋俯冲板块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之间相互作用过程,认为西太平洋板块起始俯冲的时间早达早侏罗世,东亚大地幔楔开始形成于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地幔楔增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交换来实现的,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 徐星等对热河生物群的时空分布、特异埋藏的微观层次研究、古生态研究、生物群演化机制等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 王敏等报道了一原始的侏罗纪擅攀鸟龙——长臂浑元龙,揭示膜质翅膀在恐龙中的演化,并研究了与之对应演化出差异显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组合,成果发表在NATURE。

 

  4. 王海冰等报道了发现于辽宁凌源早白垩世多瘤齿兽类新属种——盖氏热河俊兽,提出一种新的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模式,成果发表在NATURE;毛方园等报道了关于早白垩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研究成果,提出兽类哺乳动物中呈模块式趋离演化假说,成果发表在SCIENCE。

 

  5. 泮燕红等通过对多个特异保存的恐龙和鸟类的羽毛化石的组织学,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为恐龙到鸟类羽毛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分子证据,成果发表于PNAS。

 

  6. 艾莉达等详细研究了来自于热河生物群马氏燕鸟的前齿骨和其可能关节的部分齿骨的前端,提出一种已经灭绝的高度灵活的头骨可动性;胡晗等对会鸟和中国猎龙的犁骨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显示古腭类沿袭了非鸟恐龙及早期鸟类的原始犁骨形态;两项成果都发表于PNAS。

 

  7. 何永胜等通过对诱发克拉通破坏的碱性玄武岩开展系统Fe同位素研究,识别出碳循环驱动的深部氧循环机制,该机制建立了深部碳、氧循环间的联系,可解释地球大气组成从富碳、贫氧向贫碳、富氧转变。该项成果发表于EPSL。

 

  8. 年代框架建立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燕辽生物群产出的不同层位的高精度测年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地时中国计划取得明显进展,氩-氩测年精度显著提升 。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