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成果
2021
  1. 周忠和、朱日祥等总结了早白垩世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盆地演化以及深部过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恢复了热河生物群及相关陆相生物群的时空分布,探讨了生物群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破坏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成果发表在PNAS。

 

  2. 朱日祥等对环太平洋俯冲带华北克拉通和内华达两个金成矿省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其受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大地幔楔影响,属于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地幔过渡带中滞留的俯冲板片,流体向上运移、交代岩石圈地幔,形成富水、富金的弱化层,在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含金流体在地壳浅部薄弱带形成爆发式金矿床。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

 

  3. 朱日祥等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提出大陆起源、增生与改造的新认识;综合地质、古地磁和地震数据,研究了新特提斯洋开启、扩张及闭合的演化历史和动力学机制,提出新特提斯洋板块向北漂移的主要驱动力是俯冲板片拖拽力,深部地幔对流与非自由边界条件下冈瓦纳大陆主体围绕欧拉极的逆时针旋转也是影响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因素,成果发表于Reviews of Geophysics。

 

  4. 陈凌等发展了10千米之上浅部波速、波速比的最新成像方法,建立了联系小尺度勘探地震和大尺度天然地震结构研究之间的桥梁;发展了起伏地表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波走时计算新方法,为浅表结构高精度成像准备了方法基础。这些地震学方法创新以准确提取浅部结构信息、为地质解译提供有效约束为目的。相关成果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等。

 

  5. 郝文星等开展了华北克拉通北缘燕山构造带侏罗纪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该项研究为认识燕辽生物群生存环境和构造背景提供了新证据,成果发表于GSA Bulletin。

 

  6. 马强和徐义刚基于大尺度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变规律,重建了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与后撤历史,确定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大规模后撤始于~145 Ma,提出东亚大地幔楔系统初始形成于早白垩世的认识,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并被著名的固体地球科学网站MantlePlumes推荐报道。

 

  7. 燕辽、热河生物群年代框架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对于早期和晚期热河生物群和产出晚期燕辽生物群重要脊椎动物化石的层位的高精度测年有所突破;此外,在探索火山成分贫乏的碎屑岩的测年方法方面取得进展,对于贫乏锆石和长石的碳酸岩火山沉积物引入磷灰石(U-Th)/He定年。成果发表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

 

  8. 钟玉婷等对辽西义县组开展了单颗粒锆石高精度CA-ID-IRMS U-Pb定年,首次精确限定辽西义县组的持续时间为1.633 ± 0.078 Myr(125.755 ± 0.061 Ma 至1 24.122 ± 0.048 Ma),陆家屯层的持续时间仅为71 ± 86 Kyr且早于尖山沟层沉积,为“恐龙庞贝城”事件和热河生物群的演化提供了高精度年代学制约,成果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9. 毛方园等提出哺乳动物化石躯干的多样性表型变化范围和现生哺乳动物的类似,体现了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发育机制,这种机制在中生代哺乳形动物中已经形成,并保持到现生种类中,成果发表在Nature。王敏等报道了一类具有针型尾的中生代反鸟类,揭示了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动态相互作用对鸟类早期演化的影响;Alida Bailleul等在我国辽西朝阳地区一具1.25亿年前恐龙的骨骼中发现的一组保存完好的软骨细胞,以上成果分别发表于Current Biology 和Communications Biology。